吳自良(1917-2008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學家,浙江省浦江縣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吳自良於2008年5月24日19時45分在上海去世,享年91歲。
吳自良,1917年12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浦江縣前吳村。他幼年喪父,由母親和兄、姐撫養成人;1926年就讀於浦江縣浦陽小學,1929年畢業後赴杭州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學初中學習,1932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1935年畢業後,考入北洋工學院(吳自良),先讀礦冶,後轉學航空機械。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北洋大學內遷陝西省城固縣,與焦作工學院合並為西北工學院。1939年吳自良畢業後,被分配到雲南壘允中央飛機製造廠設計科任設計員。1942年工廠遭日機轟炸後解散,撤退到昆明,他任中央機器廠副工程師。1943年他在大姐的資助下,自費赴美留學,在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今卡內基ⷦⅩ大學)冶金係讀研究生,師從物理冶金學家C.S巴瑞特(C.S Barrett)教授和物理學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R.Smoluchowshi)教授。留學期間,他悉心鑽研物理冶金學,1948年完成題為《片狀鋁單晶中滑移機製和內耗的關係》的學位論文,獲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卡內基理工學院金屬研究所作博士後。1949年,吳自良應聘到錫臘丘斯大學材料係任副研究員,主持“軟鋼中阻尼和疲勞”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於1950年冬,抱著發展中國冶金科技事業的願望,取道香港回國,任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唐山交通大學)冶金係教授。1951年夏,他應聘為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今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負責物理冶金方麵的科研工作,先後擔任物理冶金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等職,現任該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
作為材料科學家,吳自良一直致力於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所急需的關鍵實用材料的研製工作,以及有關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其研究領域廣泛,涉及金屬、半導體和氧化物超導體等各個方麵。40多年來,他和他所指導的研究集體,碩果累累,成績卓著:50年代率先完成的蘇聯低合金鋼40X 的代用品的研製,對建立中國自己的合金鋼係統起了推動作用;60年代自力更生研製成分離鈾同位素的核心部件甲種分離膜,打破了核壟斷,為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作出了重大貢獻;70年代提出和指導了大規模合成電路用矽材料品質因素的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近年來,吳自良不顧年逾古稀,滿腔熱情地投入高溫超導氧化物中氧的擴散行為的研究,發表了有獨到見解的論文數篇。
鑒於吳自良在材料科學方麵的突出貢獻,1980年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吳自良以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平易近人的作風,幾十年如一日、不倦地耕耘在科研第一線,切實為祖國建設作貢獻,而深受大家的尊敬。他是上海市政協第五、六、七屆常務委員,中國金屬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
1917年12月25日 出生於浙江省浦江縣。
1935~1937年 在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學習。
1937~1939年 在西北工學院航空係學習。
1939~1942年 任雲南壘允中央飛機製造廠設計員。
1942~1943年 任雲南昆明中央機器廠工程師。
1944~1948年 在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係攻讀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
1948~1949年 讀美國卡內基理工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後。
1949~1950年 任美國錫臘丘斯大學材料係副研究員。
1951年 任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冶金係教授。
1951年夏 任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今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曆任物理冶金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等職。
1956年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39年畢業於國立西北工學院【1938.07由北洋工學院(今天津大學)、焦作工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今東北大學)於西安合並組成】航空工程係。1957年10月,西北工學院和西安航空學院在西安合並為西北工業大學。
後在雲南壘允中央飛機廠、昆明中央機器廠任設計師、工程師。
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係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係主任研究工程師。1950年底回國,1951年任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原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冶金係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後為上海冶金所)副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54年領導完成了中央軍委下達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種電阻絲研製任務,獲得獎勵。
50年代,用國內富產元素錳、鋁等代替短缺的鉻,研製蘇聯40X低合金鋼的代用鋼取得成功,對建立中國合金鋼係統起了開創作用,被譽為是建立中國合金鋼係的典範,獲1956年國家首次頒發的自然科學獎。
60年代,在困難的條件下,冶金所承擔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分離膜的製造技術”任務,與原子能所、複旦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聯合攻關,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該室主任,主持這項工作。在他的領導下,經過艱苦探索和反複試驗,於1964年試製成功並投入使用。
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9年獲國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 吳自良等.片狀鋁單晶的滑移和臨界應力的關係.1950.
2 吳自良,陳源,楊佩璋等.蘇聯低合金鋼40X代用品的研究.金屬研究工作報告會會刊,1954.
3 吳自良,王其閔.碳在麵心鐵~鎳合金中擴散內耗峰的機製.物理學報,1958年,14:354.
4 吳自良.點缺陷與位錯的交互作用,載晶體缺陷與金屬強度,上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195~242.
5 葛慶麟,施天生,吳自良等.Fe-Ti-N合金𘥍淬火的S-i交互內耗峰.金屬學報.1982,18(3):316.
對於吳自良先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他是一位享譽海內外的物理冶金學家,u2018兩彈一星u2019功勳科學家。在一生的科研實踐中,緊緊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脈搏和國家的重大需求,不斷深入拓展本領域的科技前沿,取得了一係列原始創新理論成果和重大自主技術創新成就”。
吳自良先生1917年出生於浙江浦江。1937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係。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改行學習冶金專業並獲理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係主任研究工程師。
正是這一特殊經曆,助推了他回國後一生中最有意義的衝刺,使他的命運如此奇巧地與“蘑菇雲”結緣。
要造原子彈,就必須首先得到足夠濃度的鈾―235,而“甲種分離膜”正是提煉濃縮鈾的核心元件。當時,隻有美國、英國和蘇聯掌握製造分離膜的技術,但這些國家均把“甲種分離膜”列為絕密級國防機密,嚴禁擴散。於是,毛澤東主席親自布置研製任務,北京原子核所、複旦大學、沈陽金屬所和上海冶金所聚到了一起,為這一關係民族命運的科研攻關。
在上海冶金所,60多名專家組成了第十研究室,由吳自良任室主任,集中攻關。在資料不全、信息不靈的不利條件下,吳自良帶領這個特殊的小組經過3年多的艱苦研究,整整4年的國慶節,吳自良都沒有離開過實驗室。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963年年底,集中在冶金所的聯合攻關群體攻下了“甲種分離膜”。製造技術這項多學科、綜合性強、難度很高的科研任務,已經能在中等規模的工廠批量生產,造價僅為原來估算的黃金價格的1%。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除了美、英、蘇以外第4個獨立掌握濃度鈾生產技術的國家,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中國的核武器和核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西北的羅布泊上升起了第一朵“蘑菇雲”―這一天,吳自良終身難忘。
為此,吳自良於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吳自良屬蛇,離馬年隻差二十幾天。他說:“我更願意自己屬馬,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上世紀50年代,吳自良先生領導完成抗美援朝前方急需的特種電阻絲研究任務;用國內富產元素錳、鉬等代替短缺的鉻,成功研製蘇聯40X低合金鋼的代用鋼;60年代,承擔並成功完成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任務;70年代,提出和指導了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矽材料品質因素的研究。
晚年,他還孜孜不倦地投入到高溫超導氧化物中氧的擴散行為等的研究中。就算躺在病榻上,吳先生還是不停地在想著實驗室裏的事情。住院期間,隻要學生去看望他,他就會用虛弱的聲音要求學生提供文獻資料、希望組織人員繼續進行住院前的科研……
課題組曾將一種很經典的材料物理研究方法用於當時剛剛發現、非常熱門的高溫超導體的微結構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實驗結果,想馬上發一篇文章。但吳自良卻與課題人員反複討論,從實驗裝置到實驗結果、從結果分析到提出物理模型,並得出最終結論,前後改了五六稿,幾個月後,由吳先生親自執筆的文章終於定稿,與初稿相比已經麵目全非。這篇論文1989年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上,很快獲得國際同行的關注,至今還保持著相當高的單篇論文引用率。
在科研攻關的同時,他還開授了多門課程,嘔心瀝血、辛勤培養中青年科技人才,滿腔熱情地關懷青年人的成長,為中國學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約好的時間,記者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見到了84歲高齡的浦江籍中科院院士、物理冶金學家吳自良。
得知記者與他是老鄉後,吳老高興極了。聽著記者“普通話說得挺好”,他又不放心地問了一句:“你真的是浦江人?”記者連忙說了幾句浦江話。怕離家六七十年的吳老聽不懂,剛想解釋幾句,他就嗬嗬地笑開了,吐出了一口鄉音:“我還會說浦江話呢。”
吳自良,浦江縣前吳人,著名國畫家吳�之是他的堂兄。在浦江念完小學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杭州第一中學,後又考入杭高。1937年,他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工程院航空工程係,後在雲南壘允中央飛機廠、昆明中央機器廠任設計師、工程師。
1943年,吳自良參加工作後不久,由於戰亂,他所在的工廠解散了。有關方麵通知他,要想重操舊業,必須加入國民黨。吳自良寧死不願加入國民黨。國民黨航空委員會就以“逾期不報到”為由,將他除名、“永不錄用”。當吳自良接到這一“封殺令”時,他已辦好赴美留學的簽證,並準備經印度赴美國深造“航空”。既然“永不錄用”,吳自良到美國後隻得改行,學起了未曾接觸過的“冶金”。
在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係苦學4年後,1948年,吳自良獲理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1949年,他出任美國錫林臘丘大學材料係主任研究工程師,直至1950年底回國。
回國後,吳自良任唐山交通大學冶金係教授。後又移師南下,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先後出任副所長、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這以後,吳自良研究成果不斷:20世紀50年代,從事前蘇聯低合金鋼40X代用品的研究,對建立中國低合金鋼係統有示範作用;60年代初,開始研究鋼中過渡族元素Mn、Cr、Mo、V、Ti和s-i交互內耗峰,澄清了過去文獻中許多爭論和謬誤;60年代,帶領其他研究人員完成了鈾同位素分離用“甲種分離膜”的研製任務,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作出貢獻。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據吳自良透露,鈾同位素分離用“甲種分離膜”的研製任務是毛澤東主席親自布置的,國家十分重視。全國50多個冶金專家集中研究了3年多,才“分離”成功,而集中地就在他所在的上海冶金研究所。他說,這跟造原子彈一樣,屬於一級絕密。鈾同位素分離用“甲種分離膜”的研製任務使吳自良的事業達到了巔峰。1999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江澤民總書記親自授予他“兩彈一星”的勳章。吳自良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作風踏實,雖已入耄耋之年,仍一直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工作。1917年12月出生的吳老屬蛇,離屬馬隻差二十幾天。他說:“我更願意自己屬馬,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